热播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能够再现唐朝古人的文化传统,虽有瑕疵,但每个情节都有历史出处。剧中张小敬刚开始除了吃就是喝,这些历史有无记载呢?今天就通过剧中何执正与张小敬密谈,给张小敬煎茶的这一情节,我们看看唐朝饮茶习俗和其剧中所用器皿是否符合史实。
先水后茶
我国古代的饮茶方式形成于汉朝时期,到唐朝时,已经向更为细致和高雅的方式变化,也为我国传统茶道奠定了基础。
最早关于茶的煎、烹、泡的记载,是三国时期的《广雅》,此书记载比较详细:
“欲煮茗饮,先灸令赤色,捣末置瓷器中”
。这句话说的是对茶饼的泡置方法,也就是煮茶前,先把茶饼烤到发红的时,再“以汤浇覆之”。这里泡茶并不是现在用沸水浇在茶杯上,“浇”并不是“浇水”,此字通“饶”。这里是指把水煮开,然后把茶末倒入锅内。这就是古代的“先水后茶”的方式。
煮茶主要是产生茶饼后才有的方式,但在《尔雅注》中记载:“叶可煮作羹饮”。唐代皮日休在总结唐朝以前的啜茶的经验时,曾说:
“与大瀹蔬而啜无异也”
。皮日休总结的有些道理,唐朝以前古人啜茶,的确有
“煮作羹饮”、“浑以烹之”、“与瀹蔬无异”
的漫长煮茶史。不过到了唐朝一切都改变了。
那么唐朝人怎么饮茶呢?唐朝的饮茶叫“煮茶”或者“煎茶”,此方式在唐朝人陆羽的《茶经·五之煮》中有详细记载。陆羽在书中提到煮水有“三沸”,其中第二沸时:“
以竹夹环
激汤
心,则量末当中心而下”。
对于陆羽这种煮法,吴觉农在其《茶经评述》中对其进行解释,
“用竹夹在沸水中搅动,再适量的茶末在水的漩涡中心倒入”
。这种煮茶方式,就是先煮水,后放茶。但唐朝的这种煮茶方式,是在茶饼出现以后。
说完了煮茶,我们来说说煮茶的器具、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煮茶的器具是否都属于唐代器物?
茶器饮具
饮具部分,剧中李泌与贺监使用的茶碗则是取自唐代越窑,如法门寺出土品。
剧中贺监使用的茶碗
法门寺出土秘色瓷
不过煮茶细节失实,使用日式茶釜,完整的唐代饮茶器具除法门寺外,尚可以参考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藏的唐代石制茶具一套。
剧中煮茶使用了日式茶釜
唐式风炉、座子、茶瓶、茶釜、单柄壶、茶碾、茶碗两件、茶托两件、盘、茶台。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藏
所以虽然煮茶比较符合唐代的做法,但是在煮茶器具方面却有点失实。
那其他器物又如何呢?
剧中水墨版“十二时盘”
据宋《清异录》记:“唐内库有一盘,色正黄,圜三尺,四周有物象。元和中,偶用之,觉逐时物象变更,且如辰时花草间皆戏龙,转巳则为蛇,转午则成马矣。因号‘十二时盘’。流传及朱梁犹在。”
大意是唐代大内库房中有一台神奇的十二时盘,正黄色,四周刻画动物形象可以随时间变化而幻化成生肖,辰时成龙,巳时变蛇,午时转马,十分神奇。这台钟表一直到五代时还在流传。可惜宋人已经见不到,只能记录下这则传说。
执壶
剧中胡人捧壶的铜钟漏
靖安司内使用的胡人铜钟漏在历史上并无发现。唯其胡人造型在三彩器物中常见,手中所捧瓜棱式长流执壶原型则取自北宋,唐代壶式多为短流,晚唐以后才逐渐加长。
北京故宫藏唐代越窑青釉执壶
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北宋青釉剔花瓜棱执壶
剧中香铺场景中出现的唐代白瓷短流执壶则是标准的唐代样式,但人物后方陈设的茶叶末釉、紫金釉长瓶却不是唐代流行品。
邢窑白瓷执壶、碗与橱柜上的茶叶末釉长瓶
琉璃器皿
元载与封大伦把酒言欢,座上器具最亮眼着当属琉璃器,即今天常说的玻璃制品。二者中间置有一透明琉璃胡瓶,其原型为日本正仓院藏的白琉璃瓶,注口,接直柄,细颈圆弧腹犹如后世胆瓶,是唐代进口中国的波斯萨珊玻璃器皿。
剧中元载与封大伦用到了琉璃器
唐代的玻璃器多数极轻薄且易碎,唯高等级墓葬、佛教遗迹多见出土。
正仓院藏白琉璃胡瓶
与之对应的,还有中国辽宁朝阳北塔天宫中出土伊斯兰琉璃胡瓶。造像相仿,淡绿色料,轻盈且透明,口上设有金盖,瓶内还只有一绿色琉璃的小瓶。应是辽代从丝路北道进口中国的西亚玻璃器,辽墓中也见有零星出土。不过彼时辽人未必将其都用作酒具,也可能当作舍利供养瓶使用。
辽宁朝阳北塔天宫中出土伊斯兰琉璃胡瓶
高足琉璃杯剧照
二者举杯,用琉璃高足杯,当是仿制日本正仓院藏的伊斯兰蓝色琉璃杯。虽然正仓院藏杯底部高足为后期组装,不过高足样式在琉璃器中的确存在。
正仓院藏蓝色琉璃杯
虽然在剧中有些器具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失实,但是导演却在最大程度上还远了唐代的生活环境已经器皿,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了